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三個尿兜的故事


2017年來了又去了,還記得香港發生過甚麼事嗎?也許大家沒有注意第三條跑道的填海工程已經開始了(註1),香港人的錢用在三跑地界內,在海底把以前多年累積的人造污泥跟水泥混合,製造「污泥石屎海床」,作為三跑的地基。

錢不斷倒入鹹水海,建成的三跑有用嗎?直到最近仍有人問我為甚麼反對三跑,我的答案是:因為三跑建了也沒用。不少人又跟我說:空域的概念很複雜,聽不明白。

其實道理十分簡單,有一天我去到某個男廁,見到角落有三個尿兜,正好用來解釋三跑碰到的空域問題!

以下寓言一則,大家可以咀嚼一下。


話說某食肆的廁所本來有兩個尿兜(附圖左邊5號和6號),初時足以應付食肆客人的需求,但是經過一段日子,生意好了,兩個尿兜應付不了每日的人流,客人經常要排長龍,食肆主人擔心客人嫌等得太久會轉去其他酒樓吃飯,於是聘請了工程顧問研究解決方法,顧問工程出身,自然強烈建議增設一個尿兜,聲稱可將廁所的承載能力提高一半,由原本兩個尿兜每小時處理68個客人,按比例提高到三個尿兜可處理102個客人,主人覺得有理,於是決定在附近增設一個尿兜。

角落兩個尿兜的使用者佔用同一空間,互不相容,
建有兩個尿兜也沒有用,現實裏只有一個客人可以在此小便
誰知錢花了,第三個尿兜(以下簡稱三兜,圖中的4號)建成後,主人發覺男廁排隊的人龍依然一樣長,沒有縮短,於是到男廁觀察尿兜的使用情況,發現如果有人用三兜,他站立的位置等同以前用第二個尿兜(二兜,圖中的5號)的客人站立的位置,在重疊的空域,不可能同時站兩個人,所以雖然直覺上建了三兜會增加廁所承載量,實際上是一點額外功能都沒有。

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為三兜提供自己的空域,例如向右移一格,可惜不可能了,因為這裏早有另一尿兜(圖右看不見的3號),這時主人才發覺被工程顧問騙了錢,可惜為時已晚,建三兜的錢白花,得物無所用!

對比赤鱲角機場,三跑的處境等同三兜,空域與現有北跑道重疊,兩條跑道等於一條跑道,民航處信誓旦旦將來會得到內地幫忙,三跑會有自己的空域,殊不知三跑需要的新空域與鄰城深圳機場的空域重疊(註2),絕對搶不過來,情形等同三兜不能右移去搶隔鄰3號尿兜的空間一樣。

希望這個寓言有助大家理解為甚麼三跑建了會得物無所用,甚至開始明白為甚麼有人大力推動這個註定沒有用的基礎建設項目。


1      機場管理局機場:2017712社區聯絡小組會議(第九次)展示檔  http://env.threerunwaysystem.com/clg-meeting/9th-ISD-TW-TM-tc.pdf

2    《草雲居》  2016年2月19城市規劃委員會上民航處自揭空話 - 空域無法解決,規劃不能通過」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9.html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民航處監督香港機場升降安全的能力受到嚴重質疑


南華早報報道了一名民航署退職人士的指控(註1),也得到其他經富經驗機師印證,民航處對於航空事故的調查曠日持久,以致民航處、空管人員、機師、航空公司等,都不能及時從各種事故的調查報告汲取教訓,採取行動防止同類事故再發生

舉例說,2011年一宗兩架飛機過度接近的事故,至今仍未有正式調查報告(註1),沒有人知道應該做甚麼防止發生飛機追尾相撞,這個類型的事故繼續成為空中安全隱患,你和我以赤鱲角場進出香港的人們要繼續面對不明風險。

再舉一個例,2016年開始,進出赤鱲角機場的飛機重複發生多起「幾乎撞山」事故,原因都牽涉飛機轉錯方向,可惜每次事後民航處都只強調沒有造成危險,完全沒有表明認真追究的應有專業態度,其中20166月的嚴重事故至今未見正式調查報告,在這個氛圍下,難以想像航空公司和機師會感受任何壓力去提高在赤鱲角機場升降時的安全意識, 就算他們想改善,也因為沒有調查結果參考而無從做起。

必須讓大家知道,飛機撞山的機會愈來愈逼近,今年924愉景灣不少居民夢中驚醒,聽到飛機低空掠過的異常巨響,原來一架貨機向東起飛時,不當地過早向右轉,在大嶼山老虎頭上空飛過,與山頭相距僅約500呎,遠低於國際組織規定的1000呎,「幾乎撞山」(註2)。

不足四個月前,64一班客機向西起飛時,不知何故忽然提早向南轉彎,飛向大嶼山,當時飛行高度為3400呎,附近的鳳凰山高3066呎,該處的最低安全飛行高度是4300呎,也是「幾乎撞山」事故(註3)。

201764起飛的飛機忽然左轉飛向大嶼山
來源:flightradar24 via SCMP (註3)
再之前一次是2016626,一班客機自西面進入機場範圍快將降落時,機師忽然決定放棄降落,根據既定程序復飛的飛機應該左轉飛去大欖涌山谷,但是航機卻錯誤右轉飛向大嶼山,在大佛之上低空掠過,險象橫生(註45),令人訝異的是民航處對傳媒查詢的回應是:「要求涉事的航空公司提交報告,並繼續跟進事件」,不講事件的嚴重性,不提嚴肅調查,表現低調和軟弱無力,沒有急市民所急,一年半過去了,調查毫無蹤影,沒有人員、系統或制度要負責,沒有從事故中總結出任何經驗。
2016626復飛的飛機轉向大嶼山及胡亂插隊降落
橙色線是ZH9041
南華早報的報道,點出民航處專業人手不足和航空事故調查有違程序的兩個根本問題,「幾乎撞山」事故一而再,再而三,民航處一味強調不影響安全,追查不急不嚴,這樣下去,既不知事故何以出現,又甚麼都不做,造成事故的因素依然存在,則事故完全有可能再來,但是香港不可能永遠逢凶化吉,飛機撞山只是一步之遙的時間問題,難道要「見到棺材才流眼淚」?

政府是時間檢視民航處的做事作風,責成民航處為香港市民搭飛機的空中安全嚴肅把關。


1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1 December 2017: Flaws threaten Hong Kong air safety, claims aviation experts.  http://bit.ly/2DLTh66   “After a series of near misses, Hong Kong Civil Aviation Department is criticized for adequate staffing and a failure to follow incident reporting guidelines.”
2     香港012017926:國泰貨機疑偏離航道險撞山 與大嶼山老虎頭山頂僅差500  http://bit.ly/2xIeY43
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5 June 2017: Air China flight has near miss with mountain on Hong Kong’s Lantau Islandhttp://bit.ly/2qYmzqn
4     草雲居,2016629:機師亂飛 民航處還在等甚麼?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6/06/blog-post_29.html

5     草雲居,201673:回歸正軌 民航處必須盡快釐清事實和糾正錯誤  http://bit.ly/2DNCbVq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讓久別家鄉的村民回家


今天看到一段紀錄片,談荔枝窩以及新界偏遠鄉村恢復活力的故事(註1),其中數十年未見過面的表親在田間相認一幕,令人感動,幾年來的復耕工作,恢復了農村的獨特面貎,吸引了久未回鄉的村民回來探望,造就這樣的溫馨場面,片段中我們也看到村民見到自己家鄉出現蓬勃生機的喜悅。

幾十年未見面的表親在田間重逢 (鳴謝:Hong Kong Enquirer)
回顧過去半世紀,偏遠鄉村的衰落有其歷史原因,其中一個頗為重要的因素是六十年代廣建水塘,以及劃定集水區,截走不少偏遠鄉村的水源,令傳統耕種出現困難,這些鄉村為了保障城市人的用水作出了犧牲,村中青年人無奈遠赴他邦謀生,淘空了家鄉,隨着人口急刻減少,村屋失修,加上交通不便,務農難以維生,餘下的村民尤其是長者不得不陸續遷出,以致造成不少沒有常住人口的空村。

半世紀後的今天,當年外出的壯丁已經達到甚或超過退休年齡,但是家鄉零落,從零人口恢復為宜居的鄉村,談何容易,最簡單的問題是:誰敢第一個回去定居?沒有水電及其他支援日常生活的安排,又怎樣回去定居?因此此刻旅外村民退休回鄉有家難歸的情況是普遍現象,急待解決。

紀錄片中,從年長的村民的談話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他們對家鄉傳承的關切,他們非常希望荔枝窩村的復甦,能夠召喚他們的下一代回鄉薪火相傳,把荔枝窩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

在城市長大的人們限於生活的經驗,沒法想像村民對家鄉的深厚情懷,我比較幸運,經過多年來與村民的交往,開始領會到箇中的一點氣氛,雖然只是一點,已經令我重新思考「家鄉」的意義,以及羡慕村民心中的家鄉概念,讓他們的生命有扎根之處,因而活得很踏實,反觀我們城市人,不管物質生活多富庶,心底始終欠缺了扎根的土壤,沒有安身立命之所,也因而難免感到漂泊無定。

非政府組織過去幾年在荔枝窩的工作,以及目前的村屋復修項目,目的就是示範以多種途徑,在偏遠鄉村創造宜居條件,讓退休的村民能夠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定居,我們甚至希望示範在鄉村建造新時代的本地經濟模式,在不破壞鄉村人文傳統和自然風貎的前提下,展示出優質鄉村生活的魅力,吸引村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動念回鄉生活,如果出現這一天,鄉村的承傳就真的落實到人的範疇,讓鄉村的血脈和精神延續下去,實實在在體現可持續發展的真諦。

由於荔枝窩是香港無人村恢復生機的首例,因此困難重重,也不容易令全部人理解,不過我們希望透過不懈的嘗試,證明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復村是可能的,也希望透過我們的案例,可以令大家多點認識復村需要面對的眾多現實問題,以及可以怎樣解決,為後來者作出示範,讓其他鄉村進行復村工作時,有所參考和較有系統地策劃,好讓更多散居世界各地的村民可以回家。

出入荔枝窩八年,學了不少新事物,也多了領會甚麼是鄉情,是我的幸運,但願未來幾年,荔枝窩村民陸續回家,享受家鄉的美好。


1      Hong Kong Enquirer, 8.12.2017  “Hong Kong’s rural reviv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3daX5tpQ7M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秋日花樹


大多數人心中都以為春天是開花季節,到了秋天便只有蕭索和落葉,不過香港位於亞熱帶,全年都能夠見到正在開花的樹,十一月下旬在紅磡一隅隨機拍攝,錄得四種,與大家分享,打破只有春天開花的迷思,以下的資料源自香港植物標本室  

白千層     Melaleuca cajuputi    Paper-bark Tree  
花期:11



耳果相思/耳葉相思     Acacia auriculiformis    Ear-leaved Acacia  
花期:9-11



洋紫荊     Bauhinia x blakeana    Hong Kong Orchid Tree  
花期:全年



黃槐決明/黃槐     Cassia surattensis    Sunshine Tree  
花期:全年


開花結果不一定在風光明媚的春天,其實不論甚麼氣候,都有開花的可能,關鍵在觀花人的努力。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荔枝窩村復興 – 與部份海外村民商榷


過去八年,我和荔枝窩村村長及其他在港村民,共同努力,想方設法,為沈睡多年的荔枝窩村重新注入生氣,長滿野樹亂草的農田經過艱辛的復耕回復昔日的井井有條,經典優雅的農村風貎重新展現在人們眼前,久無人煙的圍村恢復了包括原居民的常住人口,再現鄰里之情,暫時未能回鄉定居的原居民也多了帶同兒孫返回祖屋遊玩,重建與家鄉土地的聯繫。

透過公眾培訓課程和學習訪問,我們讓香港市民以至全世界多了認識荔枝窩村蘊含的文化寶藏,逐漸建立了品牌,為荔枝窩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政府和鄉議局都認同我們努力的成果,視為為偏遠鄉村注入活力和謀生計的典範,行政長官基於我們的經驗,在最新的施政報告宣佈擴大對偏遠鄉村復興的支援措施,將會成立專項辦公室和預留十億元款項開展相關保育工作及活化工程(註1)。

正當我們在艱難中為鄉村復興闖出一片新天地時,十分訝異忽然冒出反對的聲音,甚至出現針對個人的激烈言論,昨天(116)報章報道稱外國返港的荔枝窩村村民反對「村屋改建民宿」,相片中還見到「騙局」、「林超英滾出荔枝窩」等標語(註2)。

不過同日晚上,同一份報章的網上版(註3)又轉述村民稱「非反對該計劃,只是不滿村長(註4)在未有諮詢村民,即私下答允改建村屋」,又稱「不滿整個計劃未能惠及該村,例如增建鄉公所或改善村內設施」,他們又「質疑有人只為私利而答允推行該計劃。他又指如村長不公開交代,不排除會封村以示反對」,事件來到這個地步變了質,矛頭指向村長個人而不是事件本身,其中「為私利」是非常嚴重的指控,必須嚴肅處理。

在荔枝窩我是村民口中的「外人」,無所得亦無所失,要我滾不是甚麼問題,不過作為八年來荔枝窩村復興事業的參與者,我有責任把所謂「村屋改建民宿」的事實講解說明,把報道中海外村民提出的疑點釐清,以及清清楚楚地還村長公道,確認他在荔枝窩村復興事業的用心、辛勤和大公無私

正如我較早時的文章突出說明,目前的村屋復修項目不是一般意義的「民宿」概念,實際意義上它是一個專題學習營,參加指定活動的人士才能入住(註5),而且項目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存護荔枝窩村的傳統客家建築文化,絕不是為了搞一盤賺錢的生意,談不上「利用村民資產發展」(村民語),將來如有盈餘也只會用在建築物的維修,香港鄉郊基金或村長絕對沒有錢放入口袋。

報道中稱村長「未有諮詢」和「私下」答允改建村屋,沒有反映事件的本質。村屋是個別村民的私人產業,是否參與「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是業權人的個人決定,與村長無關,根本不存在所謂「村長私下」代人答允之事,至於諮詢,去年(2016年)在得到馬會慈善基金撥款之前,香港鄉郊基金董事吳祖南博士已經自己掏腰包飛去英國,向荔枝窩村海外村民介紹本項目內容,誠心願意與村民溝通,村長也在荔枝窩村的whatsapp群組發放信息,因此不存在「沒有諮詢」。

至於「未有惠及該村」一句,是沒有留意到過去數年荔枝窩村環境巨大變化的錯誤說法。自從復耕工作展開,田野環境改善不在話下,圍村內三街九巷的雜草、垃圾、泥頭、碎石,在眾多義工多番努力後,都得到妥善清理,每次有村屋倒塌,落下的建築物料阻礙道路溝渠,也迅速清理,有村屋出現危險狀況,我們會標記清楚提醒行人繞道,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對荔枝窩村有益的事,怎能說「未有惠及」?

至於設施方面,由於荔枝窩村多了常住人口和假日人流,政府相關部門提升了對本村的關注,加強了對本村的服務,例如加強清理垃圾、協助搬走大型廢物、改善行人步道、改善排洪渠道等,在村長努力奔走之下,得到各方人士配合,爭取多年的荔枝窩街渡20161月實現通航,是東北新界多年來的大突破,村民終於可以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回鄉,今年初,政府又宣佈了為荔枝窩興建符合現代標準的新碼頭,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多街渡服務做好準備。

沒有幾年來村長的勞心勞力和大量工作,沒有「外來人」組織的、以復興荔枝窩村為目的的工作項目,這些事情都不會出現,請大家公道地說,這些項目真的「未有惠及」荔枝窩村?(除非村民口中的「惠」必須是港元銀碼)

長期身在海外的村民沒有為荔枝窩村爭取過任何好處,沒有在現場看過村長的辛勤工作以及荔枝村的欣欣向榮,卻輕言村長甚麼「私下答允」、「為私利」等,又說甚麼「未有惠及」荔枝窩村,是沒有根據、有違事實和不合適的。

說到「私利」和「交代」,讓我在這裏斬釘截鐵地說,村長沒有從過去四年的「永續荔枝窩」項目得到一分一毫的金錢利益,將來也絕不可能從「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得到任何金錢利益。村長從來沒有得到任何私利,因此也沒有任何東西需要「交代」,如果任何人有合理理由相信他不合法地取得「私利」,根據香港法律屬於貪污行為,請不要耽誤時間,立即向廉政公署告發。

最後報道中有村民稱「條件苛刻」、「簽訂二十年租用合約,基金只會給予象徵式二十港元作為感謝報酬」,我有以下說明,二十港元的「租金」是法律上用來確定基金作為租客的身份,是為了保障村民業權的重要標誌,但是鄉郊基金會動用數十萬至二百萬元不等復修(部份其實是重建)村屋,正如較早前我的文章講過,相當於基金會提前繳交了二十年價值不低的租金,然後用這筆錢建好房子,業主交出破屋(部份只有地基),二十年後不用分文便得到好屋一座,期間還有鄉郊基金充當免費看更,守護和維修房子,形容這樣的條件「苛刻」公道嗎?

113在沙頭角鄉事委員會,香港鄉郊基金跟村民簽署了十多間村屋的租約,業主中包括英國返港的荔枝窩村村民,所以不可以說見報的村民代表了所有海外村民

封村只會把村殺了,任何人採取這樣的行動之前,敬請三思荔枝窩前人會否同意。

只要大家的目標都是為荔枝窩村的長遠利益,有意見歡迎提出,總有辦法融會綜合,得出最佳方案,但是溝通交流的底線是對事不對人,毫無根據地攻擊個人對大事沒有建設,只有破壞,是不合適的。

溝通的大門常開。


1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第249-250段 「活化鄉郊」  http://bit.ly/2zAfOng
2     東方日報  2017年11月6  「原居民返港反對村屋變民宿」  http://bit.ly/2zlVwLB
3     東網  2017年11月621:41  「荔枝窩建民宿添變數 村民擬聯署罷免村長」  http://bit.ly/2zlxUsi
4     荔枝窩有兩位原居民村長,由政府主持的法定選舉產生,根據1030村民大會上所見,有關海外村民言論主要針對其中一位。

5     《草雲居》  2017年11月6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構想和實踐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7/11/blog-post.html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構想和實踐


113我擔任主席的香港鄉郊基金與荔枝窩村的村民,就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基金資助的「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事宜,在沙頭角鄉事委會會大樓簽署了協議文件,標誌着存護荔枝窩村的客家傳統文化和客家建築特色的具體工作正式揭開序幕。
除了荔枝窩村村民和香港鄉郊基金人員,出席見證簽署儀式的人士包括:鄉議局代表、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及成員、民政總署、漁護署和環保署等政府部門代表,以及雙方代表律師等。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偏遠地區,一向以具有客家特色金字瓦頂的建築群聞名,可惜近年部份村屋陸續倒塌,到了今年年中,有損壞和需要修復的村屋已多達三之一(參看附圖),每次下大雨後,屋頂瓦片掉到地上的響聲此起彼落,令人擔心美麗的鄉村會隨着歲月的過去變成無法觸摸的回憶。
紅色標示已有損壞和需要修復的村屋
為了存護荔枝窩村的傳統文化(包含物質及非物質方面),香港鄉郊基金構想了「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建立體驗式學習的基地,一方面復修二十五間村屋作為對存護物質文化的貢獻,另方面構建一系列文化學習的單元和培訓導賞員,向訪客介紹荔枝窩的歷史、傳統、文化、農耕、藝術、技藝、在地知識等,使荔枝窩村的客家文化得以弘揚光大,也讓香港人深入認識客家人實踐了三、四百年的「可持續發展」,感應他們與天地共融的和諧生活方式。

荔枝窩村位置偏遠,交通費時,為了讓城市人有充裕時間參加體驗式學習活動,必須提供住宿,增加留在村中的時間,因此項目的構想是把部份村屋用作接待參加活動的人士,也藉此讓參加者感受村居的悠閒恬靜,直接了解鄉郊生活的寶貴,說到這裏,我懇請大家注意這個項目不是一般的「民宿」概念,實際意義上它是一個專題學習營,參加指定活動的人士才能入住。

我們與村民簽署的協議,概略地說有以下幾點:鄉郊基金以馬會的資金為村民復修(部份幾乎等於重建)村屋,村民把修好的村屋租予鄉郊基金二十年,授權鄉郊基金用作參加活動者住宿,村民每年可回家住宿兩個星期(例如春秋兩祭及農曆新年回港返鄉),鄉郊基金負責村屋的維修,租約期滿時村屋以宜居狀態交回屋主等。

項目的對象是損壞比較大的村屋,初步估計每間村屋的復修費用在數十萬至二百萬元之間,概念上可視為鄉郊基金預繳了二十年的租金,而這筆資金轉用到復修工程之上。以一百萬元計算,等於每年租金五萬元,即約每月四千元,高於現時荔枝窩村村屋的一般租值,因此今次的租約對雙方是公平的。

事實上,鄉郊基金承擔了村屋二十年的維修費用,由於不可能要求馬會慈善基金長期資助,必須找尋可持續的資金來源,在這個前提下,鄉郊基金計劃把營運「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盈利(如果有的話),作為維修村屋的資金來源,可以說,在協議之下,鄉郊基金成為村屋業主的無薪看更,除了幫他們看管物業,還要自己找錢為業主維修物業。

建立「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的另一邊際利益是為荔枝窩村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在荔枝窩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它重新成為原居民及他們子弟的宜居鄉村,雖然過去四年我們已經把農田恢復,把優美的農村景貎再現,但是農業本身在當今社會經濟體系中不足以產生養活一家的產值,因此無可避免必須另闢蹊徑,參照日本和台灣的成功例子,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體驗式學習活動是新時代的經濟動力,「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預期可以為荔枝窩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當然我們也知道必須嚴格控制訪客人數和活動的規模,以免造成對傳統文化的過度干擾甚或破壞。

近來部份村民對「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有點誤解,把它看成「地產發展」,以為鄉郊基金把荔枝窩村屋變成「民宿」賺大錢,而村民沒有得到應得利益,因此提出反對。

事實是:鄉郊基金是不牟利慈善團體,對賺錢毫無興趣,在荔枝窩工作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存護文化和恢復宜居狀態,好讓久居海外及年屆退休年齡的村民可以落葉歸根,回鄉定居,更希望村民第二代、第三代看到回鄉安身立命的可能,返鄉建設美好未來。

懇切願望荔枝窩村村民了解,「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項目修復村屋不是地產項目,雖然住宿服務表面上有收入,但是預計最初三、四年以虧損為主,更不要說「賺大錢」,就算將來真有盈餘,也要花在屋宇維修,須知金字瓦頂不像石屎般堅固,補這補那是長期作戰和費用不菲。

荔枝窩村村民愛村心切,我十分理解,目前的反對聲音源於誤解,我們樂意通過誠懇的溝通交流,讓大家明白項目的執行細節和對荔枝窩村的歷史意義,以及我們在工作中秉持的謙恭、透明、公平原則。
 
2017年大雨後坍塌的村屋
荔枝窩村的傳統村屋天天受着風吹雨打和白蟻侵蝕,再不加大力度維護,恐怕村屋坍塌會加速,後果堪虞,願望村民以大局為重,共同努力,振興荔枝窩。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荔枝窩 - 鄉村復興路上的摸索


荔枝窩村的復耕復村工作進行了四年,是比較多人認識的項目,也得到各方面的認同,成為城鄉共融和永續發展的例子。

四年前項目開展時,沒有先例可援,村民、非政府組織、義工、落戶的新居民等,都要摸索前行,從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在鄉村復興的總目標下,互相尊重,各展所長,共同奮進,不過參與項目的人們數目眾多,成長背景個個不同,風俗習慣有異,價值觀念略有參差,因此長期共事共處並不容易,需要不斷磨合協調,執行項目時,因此間中會出現看法有差距和導出某些矛盾,需要大家耐心溝通,尋求共識和找到化解方案。

恢復種稻為鄉村重新帶來生氣
今天清理舊檔,翻出兩年前給一位義工寫的信,他對進行項目的方式有些負面觀察,我給他解釋進行項目的難處,頗能反映當時的處境,以下摘錄該信,讓大家感受一下大約雨年前項目去到中期時的狀態。

荔枝窩的鄉村復興之路初有成果,不過此後仍然長路漫漫,需要繼續得到多方合作和支持,才能確保茁壯成長和持續長存。

          +          +          +          +

20151118
致:義工A

荔枝窩復村(不只是復耕)是我的多年夢想,現在的項目是我撒種的。

荔枝窩由無人村到今天恢復一點生氣,而復村概念由早年的夢想到今天的在地現實,長路漫漫,由於是香港史無前例的事,全靠各方友好不時出力扶助,才能在跌跌撞撞中撐到目前的處境。

一方水土有一方人情風物,我們外來人與本村人交往,要顧慮的事特別多,過去兩年項目的執行波折甚多,苦處實難言明,引申出很多事情不全在我們的預算之中,更不要說天氣、人力、土地等變數的交叉互動,以及傳統農耕智慧在氣候變化大局下的失效等,總之在自然懷抱中的傳統農耕在棄耕四十年後復活,不是我們城市人一下子便學得懂的。

說得囉唆,希望你感應到展開項目後,所有參與者(包括組織者)其實共同進入了一個深而廣的學習過程,而人的進步是透過碰上錯誤或失敗來尋得新學問、新體會、新成就的。

明白過去一段日子有些情況未能令你愜意,但是鼓勵你以寬廣的胸懷和視野去包容、融會,具體事實歡迎反映,我們會吸收學習,導向改進和提升,最終以荔枝窩的福祉為依歸。

至於「大白象」的說法,恕未能苟同,喚醒睡了四十年的大片農田,已經不是小事,更不要說要把貼近時代的「與自然共融」概念引入復耕之中,需要扎實的田野研究和人力密集的調查,這些都在普通人視野之外,綜合起來,復村實是大工程也。

項目是我個人多年夢想,港大的加入則是我這隻病毒的感染結果,我們的共同目標是在香港土地上,重塑一個守護客家傳統、與自然融和又不失與時代貼近的荔枝窩村,成為原居民的宜居家園,也成為香港城市人體驗永續發展概念的教育基地,以及外國人感受華南傳統農村文化的好去處。

因此復耕只是項目的一部份,甚至只是小部份,更大的部份是促進原居民的群體自豪感及回鄉定居的意願,這些就牽涉更多少人見到的工作了。

至於重金屬問題,簡單地說田中的水所含物質,源自山上的泥土, 跟華南各地相同,純屬天然,不構成健康風險,也沒有甚麼隱瞞,要看資料隨時歡迎,所謂污染方面,我是氣象學家,可以告訴你水氣蒸騰不會把重金屬帶上天,不存在隣近地區的重金屬經雨水帶到荔枝窩的可能,請你放心。

荔枝窩真正復村(不是所謂「活化」的假古董)其路漫漫,願望你能繼續參與。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颱風襲日本 - 颱風和鋒面的相互作用



1022晚,颱風蘭恩位於日本本洲南方海面,日本氣廳預測於凌晨登陸,日間在東京附近掠過,同時對國民發出暴雨警報,以下討論當時的情況和發出暴雨警告的基礎。

1022上午8時天氣圖(底圖來源:日本氣象廳)
在趨近日本過程中,較涼的冬季季風從西北方捲入颱風裏,令到它的強度轉弱,衛星圖片可以見到,登陸在即的蘭恩失去了強颱風應有的風眼,風力本身對日本的威脅因而稍為降低。

20171022下午1132分紅外線衛星圖片
鳴謝:日本氣象廳
不過日本氣象廳依然發出了暴雨的警報,因為在本洲東部即東京附近,涼的冬季風與來自南方的暖空氣爭持不下,形成幾乎不動的鋒面,造成陰雨天氣背景。颱風靠近後,一方面颱風環流本身帶來大雨,另方面南風增強將帶來大量暖空氣,強化鋒面的降雨機制,兩個因素的疊加產生促成暴雨發生的協同效應,這是日本氣象廳預測有暴雨的基礎,情況跟不久前台灣在南海有颱風時東岸下了暴雨(註1)基本上一樣。

颱風加鋒面引發暴雨,歷史上有不少例子,也算是秋颱的特色。


1     《草雲居》  20171015  「秋颱 環流大、風大、雨大」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7/10/blog-post_15.html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秋颱 – 環流大、風大、雨大


香港秋天颳大風,往往與東北季候風和熱帶氣旋的疊加作用有關。

昨天(1014日)下午二時的天氣圖顯示清涼的氣流已經南下到華南、廣東一帶,內陸的氣溫降到20°C左右,這裏的氣壓等壓線比較密集,反映東北季候風的風勢頗大,。

2017年10月14日下午2時天氣圖
 同時在南海北部有強烈熱帶風暴卡努,以最外圍的閉合等壓線計,直徑超過1500公里,範圍極廣,這是秋天出現的熱帶氣旋(口頭語稱為「秋颱」)的一般傾向,卡努本身的等壓線相當密集,反映環流風力也不低,北半圓的緊密等壓線與東北季候風的等壓線融合在一起,產生疊加作用,使廣東沿岸地區的風力比單有熱帶氣旋時更高,這種處境往往令三號強風信號比夏天的熱帶氣旋較早發出。

2017年10月14 日下午2時
中心的東北方面,有卡努的外圍雨帶,帶着30°C左右的溫暖海洋氣流,衝擊台灣東部地區,加上受到高聳的山脈攔截,氣流被逼急升,激發出暴雨,昨晚的新聞已經報導了台灣山塌水淹的事故,如果沒有人造衛星雲圖,很難理解何以遙遠的熱帶氣旋會為台灣帶來暴雨。

卡努大致向西北移動,將愈趨接近香港,在東北季候風的背景下,香港的風力會比夏天同樣距離的氣旋強,必須小心戒備。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為偏遠鄉村注入動力

施政報告提到了活化鄉郊,把「為偏遠鄉村注入動力」的概念,具體化為行政架構、人員與資金(註1),令人振奮。

由於歷史原因,數十年前新界不少壯丁出國謀生,以致多條鄉村人口減少,其中偏遠鄉村交通不便,欠缺經濟活動,村屋逐漸失修,不少農田丟荒,部份鄉村人口持續流失,甚至趨零,鄉村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在傳承方面危機漸顯。三、四十年來問題未得重視,偏遠鄉村瀕臨湮沒,這個時候適逢海外遊子離鄉日久,鳥倦知還,心願落葉歸根,可是偏遠鄉村的現實狀態卻令他們無法回歸故里,安享頤年。

幸好隨着時代轉變,現今社會十分重視地區文化傳承,城鄉兩面都有人呼籲採取措施逆轉形勢。荔枝窩村過去四年,以實際行動顯示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原居民和城市人合作為鄉村注入生氣是可能的,老實說過程並不容易,但是只要同心為鄉村好,甚麼問題都能解決。
城鄉人士共同努力為荔枝窩村注入活力
重塑優美鄉郊風貎
願望愈來愈多偏遠鄉村,能夠在原本立村的良好地理基礎上,加上有利的時勢,尤其是政府的針對性措施,匯合有心人,逐步做出成績,既回復成為本村人的安樂窩,也成為鄉郊遊人的安全島、補給站、學習資源中心、生命教育基地。


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第六章「宜居城市」第249250段:

活化鄉郊

249. 我們的偏遠鄉郊地區蘊藏豐富的自然生態、建築和人文資源。政府將加強保育這些地區,既保護鄉郊自然生態,亦活化其村落建築環境,保育珍貴人文資源,為已近荒置的偏遠鄉郊注入動力,並促進生態旅遊,以回應大眾對城鄉共生的願景。政府早前與多個非政府組織合作,在荔枝窩進行了多項活化工作和小型改善工程,以復育當地鄉郊自然生態、人文和建築環境;這項計劃不但得到村民支持,社會反應亦正面。
250. 政府會成立「鄉郊保育辦公室」來統籌保育鄉郊計劃,以促進偏遠鄉郊的可持續發展;及預留10億元進行相關的保育工作及活化工程。辦公室的優先工作將會與非政府團體互動協作,推展多元及創新的活動和計劃深化荔枝窩的鄉郊復育工作,以及推行沙羅洞的生態保育等。我們會不時檢視計劃的推行和成效,逐步把計劃推展至其他偏遠鄉郊地區。


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可持續發展 - 生態環境建設


呂志和獎可持續發展獎得主解振華先生(中國氣候事務特別代表)今天在中文大學演講,談到內地選擇了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除了大家聽慣的「能源」、「減排」等名詞,多了一項「生態環境建設加強」。

解振華先生演講用的投影片 (鳴謝:岑智明)
當今世界不再講「人定勝天」,而是講順天而行,與自然共存,否則人類必受懲罰。

解先生說,中國內地選擇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不是受外國壓力的被動行為,而是自己主動做的決定,是「吃了虧」(尤指大江大河的嚴重污染)之後,認定以前的粗放型經濟損害自然,危害國族,不可延續,因而轉向節約型發展,以「生態文明」為目標。

如果香港掌握權勢的人們,繼續以舊世界觀搞「倒石屎經濟」,視郊野公園為「浪費的土地」,無視自然對城市的支撐作用,則是沈溺在過去的所謂「成功」,固步自封,無視時代形勢的急劇轉變,不能作出適切的回應,恐怕最終將連內地這個靠山也因我們的落伍而離棄我們。

此刻,香港必須儆省。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東江來水面對強大壓力


鼓吹填平船灣淡水湖的人對大局毫無認識,東江水是多個城市激烈競爭的有限資源,香港夾在惠州、東莞、河源、深圳和廣州之間,只要它們各自把配水量提高一成,香港的配水量要減少八至九成!



附圖的資料基於2008年,東江沿河城市十年間發展迅猛,要求增加一成反映實際需要,對水資源管理者構成強大壓力,香港沒有甚麼籌碼談判,如果還把船灣淡水湖填平,形同自裁!


找地建樓竟然去到自裁思維,這個社會真特別。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不堪一擊的城市:談香港的脆弱

年青時,我跟不少人一樣有一個錯覺,以為城市比鄉村安全,因為到處都是堅固的三合土建築物,在它們的庇蔭下,我們不用害怕颱風暴雨,事實上隨着香港城市的現代化,一百年來,颱風襲港期間的死亡人數持續下降,19061937場颱風各死萬人以上,到我的少年時期,著名的颱風如1962年溫黛及1971年露絲等,死亡人數跌至一百多人之譜,來到現在,死亡人數基本上是零,香港社會基本上認為一個也嫌多,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確是穩固安全,風雨不驚。

可惜以上只是迷信三合土的氣象人的狹隘視點,城市遠遠超過一堆三合土,而是人群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宜居的氣候,需要呼吸空氣和飲食,也需要排污水、丟垃圾,日常生活還需要電力、燃料、各種物資、街市、商店、食肆、路橋、交通工具、郵差、電話、報紙、互聯網、保安、警察、消防救援、醫療、學校、娛樂、銀行等等,無時無刻都有數不盡的系統在運行,無數人在不同崗位工作,互相配合和支援,協同營造讓所有居民能夠生存的環境,讓大家過着有尊嚴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習以為常,以為運作暢順是理所當然的,少有置疑支撐城市運行的複雜系統是否永恒可靠,永無故障。

可惜在現實裏,這些系統是會出事的。八月天鴿襲澳門,海水淹浸城市,斷電斷水,高GDP值和宏偉的大樓群落未能阻止風雨災禍,同是八月颶風哈維肆虐美國,德州首府侯斯頓大水淹沒,全城癱瘓,還誘發化工廠爆炸的次生災害,超級電腦和高科技等在自然面前一籌莫展,更有甚者,城市癱瘓愈來愈不像偶發事件,2012年颶風桑廸在美國紐約造成大規模水淹,距今只不過五年,再之前2005年颶風卡特里娜襲擊紐奧良城,間距也只是六年。桑廸令曼克頓全面癱瘓,交通斷絕,大規模停電,一級大都會的核心區原來不堪一擊,至於卡特里娜,大雨加風暴潮也令紐奧良城大面積水淹,至今元氣仍未完全恢復。現代人整天誇口高新科技,原來最高的科技在天上,灑幾滴雨,起多少浪,人間的大都會就變成廢墟,是時候我們檢視自己城市的脆弱本質,及早為未來的災難做好準備。

讓我們從香港的幾件「小事」談起,八月底某日北大嶼山幹線、屯門公路、汀九大橋等忽然大範圍塞車,原來平時的交通流暢是「亞臨界狀態」,幾個毫不起眼的收費亭便足以打亂大局,同是八月,歐洲入口的雞蛋驗出殺蟲劑後趕急下架,反映香港食物靠輸入的脆弱本質,外來的供應原來是不穩定的,來到九月,香港出現廢紙事件,我們猛然發覺長者們短暫時間不到街頭執拾紙皮,原來紙箱紙盒可以堆積如山。見微知著,這些事件提醒我們:人口稠密的國際大都會如香港,原來每天都倚賴無數「亞臨界狀態」的系統支撐,部份系統為香港到海外張羅食水、食物、能量和生活物資,部份系統在內部運作,把這些東西在境內處理、輸送、使用,另外部份在下游處理廢物,就像動物進食、消化、血液循環和排泄一樣,不論身體哪個器官稍為偏離正常,動物就有死亡的可能。

眼見世界各大城市先後出現災難事故,我經常在想,甚麼事情會給香港「不堪」的「一擊」?

閃過腦海第一個意念是跨過深圳河的專用大水管忽然不能供應東江水到香港,以致香港無水可飲。多數人會說絕對不可能,不過其實存在多種可能,例如:導彈襲擊(註1)、飛機失事撞毀、萬年一遇(但隨時會任何一年發生)的地震、恐怖分子破壞等,其他可能包括:東江取水口附近有嚴重污染事故,某核電廠泄漏的輻射塵降落東江流域,又或者某些原因長時間停電,深圳河兩岸的大水泵停止運作,另外一個可能情景是:連續幾年乾旱,東江流域居民強烈提出優先供水給他們的要求,大家須知今非昔比,再不能要求處處以香港為先,中央政府有可能被迫截停或大幅減少供水給香港,事實上現在香港從東江分得的配水量只佔總數約10%,低於惠州、東莞、河源、深圳和廣州的個別配額(註2),假如深圳和廣州告急,10%甚有危機!

東江水來港決非必然,但香港人有缺水的危機意識嗎?恐怕一點都沒有!船灣淡水湖的容量等於香港一百日的用水量,竟然有人提出填掉的瘋狂建議,危機意識缺乏可見一斑,更恐怖的是政府稱對建議持「開放態度」,事關港人生死存亡,政府怎能「開放」?

談到停電,有可能嗎?香港只要停電數十秒已經成為頭版新聞,因為我們以為分分秒秒有電是理所當然的,不過只要看看美國就知道,風雨侵襲之後,需時多天以至一周以上才恢復供電是很平常的事,這種局面遲早在港出現,到時我們沒電能夠生活嗎?我想大概不能。

怎麼可能停電?很容易!年紀稍長的人遇過1970年代阿拉伯石油危機,可以想像燃料不是隨傳隨到的東西。只要世界某處發生戰亂,輸送發電用燃煤或天然氣的路線可能中斷,無煤無氣也就無電。近年非洲水域巨型運煤貨輪被騎劫案例是徵兆之一,此外香港發電集中在踏石角和南丫兩點,是導彈和恐怖分子襲擊的熱門目標,在氣候變化的大格局裏,兩間發電廠會否成為超強颱風或暴雨的次生災難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災難的特性是:守方只要有萬一的疏漏,災難就會從夾縫鑽進來,福島核電廠是最好例子,政府和廠方信誓旦旦「絕對安全」,但是百密一疏,海嘯摧枯拉朽,核電廠不堪一擊,泄漏的輻射為禍周邊城鎮。我們有詳細想像過香港的電廠所有可能的災難途徑嗎?

食物方面,香港94%的新鮮豬肉、100%的新鮮牛肉、92%的蔬菜及66%的雞蛋來自內地(註3),進口的豬和牛基本上集中在上水屠房即日屠宰,只要發生任何事故以致上水屠房不能運作,當日的豬牛肉供應就會立即中斷,又或者惡劣天氣癱瘓內地的陸路或水路運輸,香港的食物供應會即時緊張起來。是不是杞人憂天?或者是,又或者不是。運輸癱瘓不一定源於天氣,舉例說,2000年英國貨車司機一場罷駛運動,令貨運不能正常進行,汽車用油去不到油站,超級市場出現恐慌性搶購,全國震動(註4),原來貨車是否如常行走可以轉眼間化為所有人的生活困難。誰能保證香港境內的貨運永遠不會有工潮或罷工?我們有否適當地尊重物流運輸從業員?有否正視過他們多勞低薪的情況?

雖然香港人食米漸少,但稻米始終是香港人的主食,以前有嚴格規定指定入口商儲存食米應付不時之需,但是2003年起儲存量降至支撐香港15天(註5),有甚麼風吹草動,香港人就要好自為之,祈求15日後有麪或其他東西頂替,此外越南是主要的食米來源地,萬一颱風或乾旱嚴重影響收成,為了養活自己人,越南政府不一定供應香港。大家必須知道,講到食物,事涉生死,錢不是萬能,中國歷代都有饑荒時期富人擁抱金銀珠寶餓死的故事,香港人千萬不可迷信錢能夠保證香港食物供應無憂。


大都會如香港倚頼的系統複雜無比,以及互為牽引交纏,一處偏差,隨時處處擾動和攘成癱瘓狀態,以上列舉種種只是信手拈來的幾個角度,給大家一些思考的材料。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變得頻密,政治氣候變化影響食水、食物、燃料等的供應,社會財富分布不勻造成不穩定,都有可能為城市帶來「不堪」的「一擊」,鼓勵大家居安思危,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香港多做防禦工作。

1     「台灣官員稱:雄風二E可攻港 效果大於炸廣州」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71228日      http://bit.ly/2xcn3xD
2     「惠州東莞分得最多東江水」  《東莞科普網》  2008318  http://www.dgkp.gov.cn/showart_423.htm

排名    地区    总分配水量
1       惠州    25.33
2       东莞    20.95
3       河源    17.63
4       深圳    16.63
5       广州    13.62
6       香港    11
7       韶关    1.22
东江流域正常来水年水量分配表(单位:亿立方米)

3 「本港食物供應的常見問題」  食物及衛生局  http://bit.ly/2ydEjSt
4     “Countdown to crisis: Eight days that shook Britain”  BBC News, 14 September 2000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924574.stm
5     香港政府只保證儲米量夠港人吃15天,何不復興本土農業自產稻米?  《關鍵評論網》  2015109日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