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香港第二機場急不容緩


深圳政府視野寬闊,正着手計劃深圳第二機場,跟鄰近地區合作,以速成法擴大航空業容量!

香港機管局眼光狹隘,只管推三跑,香港沒有第二機場,已經落後於形勢。

報章報道:「正在研究深圳第二機場選址的深圳,已屬意佈局惠陽,兩地政府已展開相關洽談。業界人士指,目前深圳和惠陽已在交通基礎設施展開對接,也為雙方在深圳第二機場的合作增加可能性」(註1)。

回望香港,第三條跑道問題多多,又貴又無用。早在2014年,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興建香港第二機場,以滿足航空業的長遠需求(註2),前民航處處長林光宇先生公開表達了同樣看法,詳情可參閱人人監機會文章(註3),2015年初我更具體地提出以澳門機場為香港第二機場的概念(註4)。

非常遺憾,某種我們無法理解的推動力令機管局一意孤行,不顧各方提出的有力反對理據,硬是把第三條跑道視為提升航空業容量的唯一方案,結果落得如今的地步,以震動全球的天價興建效用存疑的三跑,世界各地的工程顧問公司均磨刀霍霍,準備搶吃這塊肥肉。

機管局經常以廣州機場已興建三跑和深圳機場將興建三跑來唬嚇香港人,說不建三跑便會失去競爭力,殊不知廣州吃了三跑無用的苦頭後(註5),已經展開第二機場的策劃,選址正在熱議中(註6),深圳方面顯然也悟到三跑無用的道理,積極以行動開展第二機場的籌建,並且落實到選址惠陽和建設連接惠陽與現有深圳機場的城際鐵路的階段。
 
赤鱲角機場和澳門的距離,比深圳機場和惠陽的距離短
地圖清楚顯示,赤鱲角機場和澳門的距離,比深圳機場和惠陽的距離短,而且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據稱通過大橋車程僅需二十分鐘,來往兩個機場十分方便,轉機不會比倫敦希斯路機場轉機花更多時間。

深圳可以跟惠陽談合作,因此香港與澳門當局洽談合作,由澳門充當香港第二機場,絕非妙想天開,而是提高香港航空業容量的捷徑。這個構想的優點不少:
(a) 澳門機場已有匹配的空域,沒有空域限制
(b) 澳門機場跑道離飽和甚遠,可即時提供不少航班
(c) 澳門機場是現成的,巨額工程費用可免
(d) 不必填海,不破壞海洋生態
(e) 香港和澳門都是特別行政區,凡事好商量
(f) 可用直通專車連接兩個機場
(g) 珠港澳大橋的投資發揮更高效益
(h) 避免了與毗連城市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

「香港-澳門」機場方案,省錢,省時,省功夫,而且提高航空業容量的效果立竿見影,機管局何苦死死束縛自己的思維,跳不出香港的四方邊界框框,花錢,花時間,花氣力填海,還要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建一條至今效用存疑的三跑?!

深惠城軌預計2022年通車,也許深圳第二機場隨後不久就會建成,但是第三條跑道2023年大概還在趕工,而且空域遲遲解決不了,建成也功能殘廢,對香港航空業沒有實質幫助。

香港必須當機立斷,擱置第三條跑道,盡快與澳門當局談「香港第二機場」,爭取搶佔先機,提高航空業容量,否則時不與我,不出幾年,香港便會落在深圳之後,到時再談甚麼航空樞紐,將盡是明日黃花!

香港第二機場急不容緩。


1     文匯報  2016年9月9深圳第二機場或佈局惠陽   http://news.wenweipo.com/2016/09/09/IN1609090069.htm

2     張量童:「第三跑太短視 建第二機場一勞永逸」,見2014625經濟日報     http://bit.ly/2fe2f1H

3     姚松炎、周月翔:「三跑成本遠超效益,區域第二機場遠勝三跑」,見2015327人人監機會臉書   http://bit.ly/2g7GtLZ

4     草雲居 2015年3月28  「《香港家書》:第三條跑道和第二機場」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_28.html

5     草雲居 2015年3月3 「廣州白雲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痛苦經驗」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com/2015/03/blog-post.html


6     南方網 2016年10月27  http://news.southcn.com/gd/content/2016-10/27/content_158435275.htm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三跑融資必須盡快搞清楚,以免領匯事件重演


今天(117)新一屆立法會的三跑委員會開會,議員敦促必須提前討論三跑的融資(註1),否則機管局與銀團簽了貸款合約,大錯鑄成,立法會才討論就毫無意義了。

三跑的所謂「融資方案」,一般人難以理解全局,只概略知道:建築工程預算約1,400億,對外公布的融資比重為:機場建設費佔260億(18%)、扣下不上繳的每年盈餘佔470億(33%)、借貸及發行債券佔690億(49%)。(註2

機管局公布融資方案時,沒有向大家講,很多人也沒有想到:借貸及發行債券得到的金錢,雖然可以在三跑建設期間支付工程費用,說到底始終需要真金白銀償還。但是還債的錢又從何而來呢?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吧!

目前的情況,十足像財務公司在電視賣廣告:你欠下信用卡數,只要向財務公司「融資」,你的卡數就會消失了。這是財金界敗類欺騙年少無知者的技倆,令他們永遠以全部每月收入交付超貴的利息,不能跳出負債的深淵,成為財務公司的奴隸。

如今在赤鱲角機場出現類似情況,先有人引誘香港人建造超貴的千億三跑工程(等如消費主義引誘人買沒有必要的手袋或鑽石首飾),然後我們被遊說以「融資」解決,但不告訴我們要還錢。將來赤鱲角機場每年的盈利和機場稅大有可能長期花在交付利息,赤鱲角機場變成人家的提款機,香港人不斷在機場勞動和交建設費,但實際上在為銀團服務,更不要談機場得不到甚麼金錢回報。

這怎說得上是審慎的商業原則(註3)?在我看來,是白白把香港的家當送給銀團

對於三跑的融資安排,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求機管局把詳情公開,但是機管局給我們知道的只限於上面提到的幾個數字。如果我指三跑的債將來會變成永久的債的說法有錯,歡迎機管局把還款的計劃公開告訴市民,令大家安心。

可惜至今機管局拒絕承諾甚麼時候會把債還清。

我們的社會能否扮作看不見不妥之處,隨便讓機管局為香港市民製造一筆將來我們逃不掉和可能「直到永遠」的債嗎?

領匯事件香港人付出了沈重代價,也應該得到了沈痛的教訓,赤鱲角機場正以另一形式走上當年屋邨街市和商場的老路,香港人不可能糊裡糊塗重蹈覆轍。

大家必須發聲,立法會的代議士必須為香港社會的最大利益發言,並以具體行動阻止機管局把香港人的家當輕易送給銀團,成為他們將來的歛財工具。


1        東網 2016年11月17 「三跑委員會黃定光任主席 議員促提前商融資」  http://bit.ly/2fI7qVC

2        HK01 2016年7月31 「機場明起徵三跑建設費 短途收$90 長途最貴$180http://bit.ly/2f77osg

3        《機場管理局條例》第6條(1):「管理局須按照審慎的商業原則處理其業務」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成都歸來看香港:城市規劃


古人「五嶽歸來不看山」,我反其道而行,成都歸來後,多看自己的家 - 香港,今次談城市規劃。

上月在成都閱報,頭版報道成都政府剛啟動了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的公眾諮詢(註1),無獨有偶,目前香港政府也在進行《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的諮詢(註2),剛好讓我們對比思考。

(一)國際化城市

成都的最新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因此也同時是「國際化城市」,規劃當局把這個說法演譯為「居民在成都即可感受國際化大都會的生活品質」,以及很具體的15分鐘基本公共服務圈」概念,市民可以在家居附近得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社區服務、包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等,焦點放在城中生活的「人」

至於香港,《香港2030+》也談「亞洲國際都會」概念,雖然有談「宜居」,但是開宗明義非常強調「提高競爭力」(《香港2030+》「我們的期望」),諮詢的終點是未來「策略增長區」和運輸配套的空間分布,焦點十分明顯放在「為經濟增長提供足夠土地和空間」(《香港2030+》元素2),不是說《香港2030+》完全不談市民生活,但是着墨比重相對很低。

「發展」一定等於「興建房屋」?
兩套思路南轅北轍,一邊重「人」,另一邊重「經濟增長」,差異極大,直覺上成都比香港更貼近人民生活。

(二)文化

今次成都規劃最觸動我的地方,是規劃當局明言放下過往對經濟增長的執着,改為高度強調以成都自身的深厚歷史文化為依歸,藉「獨特的文化魅力,塑造有全球識別性的文化形象」,把成都建成「世界文化名城」。城市具有歷史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和世界視野的廣度,方為世界級的都會,成都在這三方面條件優厚,也懂得利用,很有作為。

至於香港的規劃諮詢文件,反覆強調「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香港2030+》元素3),淺白地說是:必須增加土地去配合經濟持續增長,整個規劃對「經濟增長」執着如昔,完全沒有醒覺新時代的世界和香港市民已經出現了價值轉移,增長不是社會存在的目的,生活與文化才是。文件中沒有以文化為題的章節,只在「元素1」裏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時才見到「文化」兩個字,基本上「文化」的概念在香港的規劃是缺席的

城市規劃沒有文化內容,恐怕只會引申出沒有文化、沒有靈魂的城市,豈是我們香港人所樂見的下場?

(三)城市規模

落到較具體的規劃,我十分欣賞成都的三個指導理念:「以水定人,以地定城,以氣定形」。以水定人,指接受資源承載力(尤其是水)為底線,控制人口規模,不容無節制的增長,帶來資源不足的風險。以地定城,則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前提,控制城市規模,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以氣定形,即構建通風廊道讓城市中人也能感受自然的氣息。總體來說,突出以硬性措施管制「城市開發邊界」、「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穩固城市發展格局。

概括地說,成都的規劃工作,接受地理、氣候和自然的物質限制,不作脫離現實的空想,深刻反映以科學為基礎的精神,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

反觀香港,前任行長官在毫無理論基礎下,提出所謂「進步發展觀」,即經濟增長不斷的思維,反映滲透香港社會的傳統想法,今次諮詢文件雖然聲稱「以可持續發展」為總規劃目標,但是緃觀全份文件,顯然把「發展」演譯為「增長」,包括經濟、人口、城市土地、運輸網絡等,而不見對香港自然環境承載力的根本性客觀討論,只見追求「增長」主觀願望,不顧香港面積的剛性限制和山與海的實質存在,硬要設想人口不斷增加和擴大城市佔地規模,結果文件中對未來城市的想像,出現違反地理條件、孤懸海上的「策略增長區」和相連的橋樑和隧道等,這些建設逆天行道,市民無可避免必須付出不合理的天價,是莫須有的財政負擔。

世上誰人會笨到在海中央興建所謂「都會核心區」?!
成都與香港的規劃互比,香港這邊顯得特別不科學。

(四)反思、改變

是時候香港社會放下數十年來習慣了的「增長」迷信,正視香港邊界不能擴、山海不宜動、自然資源不足等客觀事實,認真評估本地的承載力,科學地訂定未來人口和城市開發規模,然後才談需要怎樣的政策、措施,以及城市格局和空間框架去配合。

此刻的《香港2030+》規劃諮詢,早已理下必須增加土地面積的結論,不過我相信這是基於錯誤的前設。鼓勵大家自行思考,及時向政府提出你的意見,千萬不要以為一定有人為你代言!

有關《香港2030+》的詳細材料,可參考以下文件:

發表意見,可電郵:enquiry@hk2030plus.hk


1        20161029日新華網:「成都謀劃大都市區 城市總體規劃向公眾徵詢意見」  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xinhuanet.com/local/2016-10/29/c_1119810209.htm
2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網站 http://www.hk2030plus.hk/tc/index.asp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成都歸來看香港:杜甫草堂和博物館


古人「五嶽歸來不看山」,我反其道而行,成都歸來多看了自己的家 - 香港。

四十年來,去了成都五次,目睹由當年沈睡的古城,到今天既充滿能量又承傳五千年文化的現代大都會,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贊歎。

成都的發展不限於興建大量高樓,而是在厚實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營造井然有序、視野寬闊、思維活躍和生機蓬勃的現代社群。

杜甫草堂擴充了,園林自然無甚斧鑿,文化氣息在綠意中瀰漫,歷史從碑文中滲出,遊人多而不亂,氣氛悠閒,「國家中心城市」的風度在安靜中顯現。

杜甫草堂沒有華麗,卻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淵源
反觀香港,自稱亞洲的國際大都會,但是我們的「杜甫草堂」在哪裏?高聳的所謂地標式高樓只是空虛的軀殼,我們的獨特文化和歷史記載在哪裏?又以怎樣的形象向市民和訪客展示?香港有同樣的恢宏大度嗎?我不懂回答。

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西面有四川美術館和四川省圖書館,以及今年才開放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北面則有由俄國風格的前展覽館改造而成的四川科技館,各座建築物形態優美,組成群落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反映了人類在溫飽之上的生活追求。美術館讓人感受世間的美,圖書館讓人感受書香,博物館讓人了解成都的根源,科技館讓人感受當今科技為人類打開的新局面,在各個館遊逛,人們學懂欣賞美,學懂求知識,知古鑑今,啟思未來,成為注入了涵養和有生命的活人,而不是只懂日做夜做的機械人,在國家重視提高人民質素的政策下,各個館都免費入場。
成都博物館新館
回頭看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科學館、太空館、中央圖書館等,陣容不弱,多年來為香港人在勞碌之外增添生活色彩,滋潤着香港人的生命,感謝各個館歷任館長和同工的努力,展品都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水平,這方面香港不遜於成都。

稍有遺憾的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跟倫敦和紐約比,還欠一座自然博物館,此外香港政府內部一向有聲音認為博物館浪費金錢,批評參觀入數少,門票收入低,有人甚至想把博物館逐出公務體系讓其自生自滅,理應由政府主辦的香港海事博物館現時由民間艱苦經營,是這種思維逼出來的後果,反映只看金錢不見文化的狹獈心理,欠缺以歷史和文化為大都會根基的宏觀視野。

幸好今屆政府終於認識到博物館體系作為城市靈魂的重要性,不久前把部分博物館改為免費入場,雖然未及全面,總算開始撥亂反正,讓香港的博物館群體展示香港國際大都會的風姿和氣派。

願望向好的趨勢持續,不久將來看到更多博物館免費入場,海事博物館由政府資助,自然博物館啟動籌建。

成都歸來看香港,還有其他眾多方面,以後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