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講座:西藏西行、不丹東行

5月30日星期四)下午7時至9 時,為香港觀鳥會主持講座,題目:西藏西行(或...)。

除了西藏,還會覆蓋不丹,既談鳥類,也談所見所聞。

地點:九龍柯士甸道香港童軍中心1114室。會員10元,非會員30元,不用報名,先到先得。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低碳生活入門之一:慳電



最近去長洲官立中學為同學講「低碳生活」,同學提了一條問題:做甚麼才能達到「低碳」的標準?

我的回覆是減少用電,如果說要有一個目標或者標準,我建議同學在家裏嘗試省電,達到平均每人每日用電兩度左右,我還告訴他,這個水平是經過實踐證明可行的,我和環境局黃錦星局長已經做到了。

上圖顯示我家今年四月收到的電費單(兩個月發一次)上的平均每日用電量圖,過去十二個月的平均數是3.14度,我家有兩個人,即是每人每日1.57度,2011年的平均數是2.33度,比較兩個時期,用電量還錄得一點減幅,原來祇要凡事多走一步,用電量低處還可以再低。

我家過去兩年多的每日平均用電量
每個時段的數字見每條柱的柱頂

 鼓勵大家今天就把家裏的電費單拿出來看看,計算你家每人每日的平均用電量,跟我比較一下,祗要你家的數字比我高,就有省電的餘地,也即是有減碳的空間,為了地球的未來和為人類的前途,大家都要出一分力啊!

現在回過頭來解釋,為甚麼減少用電是「低碳生活」的一個重要部份。首先要明白「低碳生活」的意思。

「低碳」是「低額外二氧化碳排放」的簡稱,「低碳生活」指要在生活的所有環節中,做到減低額外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目的是為了防止地球氣候因為二氧化碳不斷增加而變得太熱,使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我必須強調「額外」這兩個字。

我們每次呼吸都看似為大氣層增加了二氧化碳,但是其實沒有為地球製造氣候暖化的問題,原因是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來自身體裏的養分被吸入的氧氣「燃燒」而成,而養份則來自食物,食物來自蔬果和肉類,肉又來自動物食草及其他植物後形成,說到底全部食物源自植物,而植物的生長,全靠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加上水,在太陽光底下經過樹葉的光合作用,化成碳水化合物,再轉化成植物的物質,所以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本來就是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在大氣層、植物、動物和人類之間,不斷循環,周而復始,不增不滅,不會造成全球暖化。

傾向文科的朋友也許覺得上面說得很累贅,簡而言之,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天地之間自然循環的一部份,不影響氣候的天然運作。

全球氣候暖化的物理原因,是近兩世紀人類大量燃燒本來長埋在地下的煤、石油和天然氣(統稱化石燃料),在自然循環之外,額外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因此溫室效應增強,促成全球表面氣溫上升。

城市人的生活,使用大量能量,主要用在建築物之內,另外一部份用在交通運輸之上(這個將來有機會再談)。建築物耗用的能源主是電力,而香港的電力來自燃燒化石燃料,因此我們要減碳,即是減少排放額外的二氧化碳,就要聚焦到用電的角度。

有人說要像我家一般省電,豈不是要回到石器時代!

讓我告訴大家,我的家像其他家庭一樣,有電燈、冷氣機、雪櫃、電熱水爐、電焗爐、電蒸爐、電水煲、廚房抽風機、洗衣機、乾衣機、熨斗、吸塵機、風扇、風筒、電腦、MODEM、檯燈、收音機、CD機、擴音機等,生活質素不比任何人差,與用電大戶的分別,祇在我家奉行「應用則用,不用則關」的簡單原則。

電掣的開與關,祇在一念之間。

家裏少用些電是我們任何人都可以主動做得到的,不用等甚麼政府政策。

希望大家從今天起,省電減碳。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開發棕土,不要填海

四月底發展局局長在網上「局長隨筆」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迎難而上 發展棕地》,所謂「棕土」即是自然環境已經受到各種破壞,基本上無法修復恢復,現狀又構成污染、噪音、水浸、交通擠塞等問題,例子有利用法律縫隙由農地變成的貨櫃場及廢車場等。

農地上的貨櫃場 (鳴謝:inmediahk.net)


全港多處地方都有這個類型的土地,理應優先用來解決土地短缺的問題,很高興現屆政府把棕土納入視野,所以給局長發了一封信,最近收到局長回覆,確認他見到我的信,現在與大家分享致局長信件內容。

*    *    *    *    *

發展局局長: 

完全支持開發棕地為有用土地,成本既低,又有益於改善環境。 

理解過程比較麻煩,但正如你所說,要有勇氣迎難而上,公務員團隊在你的領導下,自會用心出力,幫助你移除障礙和解決問題。 

社會上有很大的聲音認為,作為取得有用土地的方案,開發棕地應該優先排在大規模填海之前。據了解,這個傾向其實在較早前的公眾諮詢中浮現出來,政府不應漠視這個民意傾向。 

再者,填海造地的單位面積成本價遠高於棕地改造,更有重大和將來後悔也無法修復的生態傷害,在目前毫無規劃意向的情況下,一句「土地儲備」遠遠撐不起大規模填海的概念,除非「容易做」是今屆政府的唯一和第一的優先。 

開發棕地可以納入一個運作多年的既有規劃體系,取得土地與未來用途明顯掛鈎,不會浪費巨額公帑變出一幅荒廢無用的土地 

香港近代的填海史,有一個惡劣先例就是現在赤鱲角機場島的中央部份,原本聲稱會用來興建一座"X"型客運大樓的大幅土地,由於規劃機場時(有意或無意)估算錯誤,如今就算計劃中由填海而得的第三條跑道啟用後,該地依然空置用不着,又因為位處機場中心區,不能給予其他對香港有益的用途。回頭看,真是把香港納稅人以億計金錢「倒落鹹水海」。 

同樣的「簡單錯誤」現屆政府不要再犯啊! 

開發棕土,不要填海。 

敬祝安好!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 
林超英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雅安蘆山地震前線的觀察



昨天(5月3日)去香港紅十字會總部,參加駐成都辦事處主管林傳芃女士與紅會的同事的分享會,以下簡單介紹聽到的資訊。

20日地震發生時,林女士正從雅安返回成都途中,當機立斷,折返雅安,直奔震中蘆山。因為救災者不應成為災區的負擔,所以先收集原本同車的人的所有零食和樽裝水,然後換車進入山區,不管到處塌方,輾轉繞道數小時,抵達蘆山縣城。

令人安慰的是五一二地震後新建的縣醫院,基本上頂住了劇烈的震動,建築物大致完整,仍然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運作,蘆山縣的紅十字會人員亦已在倒塌了的倉庫,把大型帳篷挖了出來,在醫院側的大道架起臨時的指揮部和服務點,林女士向當地紅會同工報到和立即開展災情評估工作。

當天下午,四川省各地的紅會同工和義工陸續向蘆山紅十字旗所在匯聚,次日凌晨三、四時第一批紅會物資抵達,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即時向災民派發,林女士在分享會上展示了一張派發物資的照片,分辨率低和有點模糊,但是清楚反映當時的氣氛,紅十字旗飄揚,災民有秩序地排隊,氣氛安靜。

第一時間來自外地的人和物,具體顯示出災情得到災區以外人類社會的關懷,發揮出一種錢買不到的溫情,災民看在眼裡,心中自然產生一種踏實安定的感覺,不再感到孤立無助,這個很重要啊!

不久之後,中國紅十字會總部的「999」醫療隊抵達,展開門診服務,由於嚴重的傷者很快已經送出蘆山去到雅安和成都,醫療隊主要處理較輕微的傷患,香港紅十字會的義工醫療人員很快也到達蘆山加入醫療隊的工作,其後香港紅十字會儲備在貴州等地的救災物資陸續抵達,香港紅十字會的同事在前線與義工們一起,架設帳篷給災民棲身和下鄉派發物資,確定物資直接去到災民手中。

我在分享會上問林女士,吃喝拉撒睡和清潔衛生怎樣解決,得到的答案是:不為災區增加負擔,祇吃自己的食糧,各地到蘆山的紅十字會人員都自備食糧,互相支援,她還說原來當人有要務在身時,兩包餅乾頂一天是毫無問題的。

廁所確是問題,初時還可以用蘆山醫院的廁所,但是因為來水系統故障,很快就不能用了,所有人都跑到山邊解決,去到現場,放眼所及滿地黃金,惟有步步為營,找尋黃金較為疏落之處,這個情況實際上是所有災難發生後的重大問題,也是疫病的起源,不過中國紅十字會早有準備,其中一個省的紅十字會分工建立了一個專門的衛生隊伍,很快來到蘆山展開挖掘和設立廁所的工作,具體和實在地解決這個「解決的問題」!

至於睡,林女士說可以睡的地方倒下就睡,路邊、紙皮、帳篷,不一而足,總之不為災區帶來額外的負擔,清潔一項,林女士沒有細談,大概不講自明,那個時候心中焦點於在他人身上,己身早已忘於化外。

我們在香港,遙望災區,有很多羅曼蒂克的聯想,以為是甚麼意義高尚的工作,在實現着人性理想等等,但是在地工作的人們,要面對災後無可避免的凌亂,在缺陷處處的環境裡運作,靠的是心、眼、手,以及先前建立的制度和系統,在兵荒馬亂之中理出一點兒頭緒,想方設法為災民提供支援,是實實在在的做、做、做!

有人問林女士,他在前線工作時,知道香港傳媒不斷翻中國紅十字會的不光采舊賬和向香港紅十字會提出負面問題,有甚麼感想,林女士回答說,人在前線,祗顧救援,後方發生甚麼事,根本沒有時間去想,這個我完全理解,以前我在天文台,聚精會神思索風雨的問題時,不斷的電話、電郵,就是在罵,為甚麼不扯波?為甚麼不發紅色暴雨警報?然後還是罵、罵、罵,我們的實質回應就是做、做、做,以大眾的利益為依歸地做。

林女士和你的同事們,謹向你們致敬!

[匆匆寫就,或有錯漏,稍後補充更正。]